马三立先生,被誉为“相声泰斗”一直牛配资,不仅技艺精湛,更以德高望重、德艺双馨而广受敬仰。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百姓,提到马三立,都会以崇高的敬意谈论他。
马三立,原名马桂福,生于1914年,祖籍甘肃,成长于北京。他出生在一个深厚的曲艺世家,祖父马诚方擅长评书,父亲马德禄是相声界“八德”之一,而他的哥哥马桂元则被誉为“相声奇才”。这种艺术家庭的背景,使得马三立自幼便沐浴在相声的氛围中,耳濡目染。
马三立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,少年时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,但因家境与时代背景的困扰,他最终不得不辍学,投入到相声的学习中。虽然他从小便接受家族相声的熏陶,但按照相声界的规矩,他不能拜父亲为师,而是拜了相声前辈周德山。周德山是“相声八德”之一,以技艺精湛和人品厚道著称。他为人性格豁达,弟子们的失误他从不责骂,反而总是笑而不语,这种宽容的性格,可能也导致他的弟子们大多资质平平,缺少些许严格的督促。
展开剩余74%与此不同,马三立的哥哥马桂元脾气暴躁,要求极其严格,甚至苛刻无比。尽管马三立已经拜师周德山,但哥哥每天仍要监督他,并且经常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,甚至不时动手打骂。马三立常常在晚上才回家,回到家中也是惴惴不安。多年后,马三立回忆那段日子时,常常感叹正是哥哥的严厉才让他树立了“非学不可、非精不可”的决心与目标。
1934年,马三立与甄蕙敏结为夫妻。然而,婚后不久,马桂元因生活窘迫将年幼的儿子马敬伯送到马三立家中抚养。马桂元深陷吸毒恶习,家庭已经无法维持一直牛配资,妻子离开了他,年幼的儿子成了负担。面对困境,马三立和甄蕙敏毫不犹豫地将马敬伯视如己出,悉心抚养。
尽管家庭贫困,马三立依然力所能及地为马敬伯提供最好的条件,尤其是孩子喜欢的空竹,马三立会买最好的。那时,马三立和家人们的生活非常拮据,能吃上一顿好饭、过上稍微宽裕的日子几乎是奢望。尽管如此,马三立依然精打细算,尽力让马敬伯上学。然而,贫困最终让他不得不将家里的被褥送去当铺,筹集学费。当马敬伯看到家中如此困窘,决定放弃学业,开始学习相声,以便早日自立,帮助三叔养家糊口。
1946年,马三立带着马敬伯登上了天津声远茶社的舞台,这也是马敬伯第一次在舞台上亮相。马三立亲自为他捧哏,并在演出前向观众介绍了他的背景,呼吁大家给予关照。在相声界,按传统规矩,马敬伯必须拜师,马三立便为他挑选了侯一尘作为师父,马敬伯从此成为相声第六代传人,进入了新的艺术生涯。
随着马敬伯的成长,马三立不仅操心他的艺业发展,也关心他的婚姻问题。马敬伯深爱着邻居家的姑娘陈学珍,但由于双方家庭的安排,陈学珍原本已与别人订婚。面对这桩包办婚姻,陈学珍勇敢提出退婚,而马敬伯也承诺会退还彩礼。然而,彩礼早已花光,马敬伯无奈之下只能请求三叔的帮助。马三立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有限的积蓄,用十匹白布换回了彩礼,终于让两人顺利退婚,并为他们举办了婚礼。
1950年4月12日,马三立为马敬伯与陈学珍举办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,婚礼现场的感动与泪水无法言表。马敬伯曾回忆说:“我这个妻子是我三叔、三婶用十匹白布换来的!”时光荏苒,马三立夫妇见证了马敬伯家庭的美满,他们的小孙子、后来又两个儿子,成为了马三立晚年的喜悦源泉。
1956年,马敬伯随天津河北区相声队赴长春演出,并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。此后,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对马敬伯非常青睐,主动邀请他加入。马三立在得知此事后,鼓励马敬伯到外面闯一闯,说:“你还年轻,正好去外面闯闯,老窝在天津对你的发展也不利。”马敬伯最终决定接受挑战,带着家人前往长春发展。
马敬伯离开后,马三立非常挂念他,时常写信给他,给他在艺术上提出意见与指导。多年后,马敬伯回忆道:“三叔的那些信,在我艺术发展的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”
1995年,马三立82岁寿辰时,马敬伯夫妇带着孩子回到天津为他庆祝生日,马三立依旧能准确地记得马敬伯三个孩子的生日,表现出他对马敬伯深厚的感情与记忆。两年后,马敬伯回到天津录制节目,马三立依旧关心他的事业,并在晚宴上向他提出建议,勉励他说:“在生活上要知足,在艺术上要不知足!” 这些年,马敬伯常常提到,马三立不仅是他的叔父,也是养父和师父,正是因为三叔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关怀,才有了今天的马敬伯。
马三立的关怀与教诲,深深影响了马敬伯的一生,也让这段亲情、艺术与人生的故事成为一代人的佳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