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养和医院的窗外,维港的波光洒满夜色,83岁的蔡澜,睁眼最后一次凝望这片陪伴了他一生的风景,缓缓闭上了眼睛。餐车被护士推走时金贝街,桌上仍有半碗未尽的云吞面。作为一位行走世界的老饕,这一碗云吞面,便是他人生最后的盛宴。
在镜头前,蔡澜挥动着一只肥硕的烧鹅腿,手法利落,瞬间把其撕开,溅起的汁水洒在了他那件标志性的花衬衫上。他眯着眼笑道:“烧鹅要吃髀(腿),做人要痛快!”这一幕迅速成为无数网友的热传素材,也成了“蔡氏快乐学”的经典注脚。
---
跨界多面手:电影与美食并行
1959年,18岁的潮州少年蔡澜站在东京街头,手里紧握着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然而眼神却被筑地市场的金枪鱼拍卖场牢牢吸引。那时,他已是邵氏电影公司驻日经理,白天与东宝公司洽谈合作,夜晚则溜进居酒屋,跟厨师学习如何剔除河豚骨——电影与美食这两个江湖,他双脚都踏入其中,游刃有余。
展开剩余79%回到香港后,他接手了嘉禾制片公司,左手将成龙推向西班牙古堡拍摄《快餐车》,右手则升级剧组的盒饭,创下米其林标准。成龙在自传中调侃道:“蔡先生搞到我拍跳楼戏时都在想着收工要喝汤!”
正当影坛风光无限之际,蔡澜却突然金盆洗手。1988年的某个夜晚,蔡澜与倪匡、黄霑在酒酣耳热之际,在TVB直播厅里架起沙发,闲聊《今夜不设防》。林青霞在节目中羞红了双颊,透露自己的恋情;张国荣翘着脚,点评乐坛的秘辛。当BBC的摄制组来拍摄纪录片时,感叹道:“香港人把清谈节目玩成了艺术!”
---
筷尖上的哲学家:味觉的自由思想
某日,一位米其林三星主厨质疑蔡澜:“蔡先生总说猪油拌饭最香,您那标准究竟在哪里?”蔡澜从容地舀起一勺热腾腾的猪油,淋在米饭上,微微一笑道:“最好吃的味道,是对食物的尊重。”在场的人都愣住了,而他慢慢道出真谛——自由思想才是食物中最顶级的调料。
蔡澜的食评如同武林高手过招。为了比较一碗云吞面,他足足走访了港、澳、珠三地的三十家店;为了追溯越南河粉的根源,他亲自闯入西贡的老巷,探访百年老灶。金庸看完后拍案叫绝,提议:“快让他在《明报》开个专栏!”于是,“草草不工”四个字的招牌就这样挂起,成为香港食文化史上的一部分。
在担任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顾问时金贝街,他指着一位陕北老汉手上的皱纹,感叹:“看那老汉的手纹,比馍褶还深——这才是中国味道的密码!”导演瞬间豁然开朗,镜头对准了那深深的手纹,将千年的麦香捕捉了下来。
---
痛快学派:活出自由与豁达
某个夜晚,航班在颠簸中剧烈摇晃,邻座的乘客吓得紧紧抓住蔡澜的手臂,急切问道:“老兄,你死过吗?”蔡澜晃着酒杯,轻描淡写地答道:“不,我活过。”这句话,后来成了他自传封面上烫金的字样,也成为他自由洒脱的心法总纲。
在晚年,蔡澜失去了妻子,他将古董字画一一赠送给朋友,仅带几件衬衫,住进了维港的酒店。他每月花费百万聘请护理团队,天天坐着轮椅去探访餐馆:“清蒸东星斑要趁热,享受生活要趁早!”网友戏称这是“破产式养老”,他却毫不在意,反手晒出餐饮店的账单——点心店年收入五亿,足够吃下八百条石斑鱼。
面对有年轻人感慨:“房贷压得不敢辞职”,蔡澜回应了八字真言:“踩到狗屎,擦鞋就好。”这一言简意赅的话语瞬间引发无数转发,成了许多人心中的金句。粉丝们恍然大悟,痛快并非挥霍,而是在泥沙俱下中,懂得捞取珍珠的智慧。
---
商业江湖:财源滚滚的散财童子
2018年,“蔡澜越南粉”开张首日,排队长龙绕了三条街。股东问他成功的秘诀,他一笔写下三个字:“平靓正”。他认为:“猪骨汤要熬足六个小时,卖贵一分都折寿!”当分店数量突破百家时,某家店因豆芽不脆而被差评,蔡澜甚至亲自赶到后厨,演示如何焯菜。
“暴暴茶”的成功也让人惊叹。蔡澜将云南普洱与玫瑰花瓣混合,创出了一个新口味,迅速被日本主妇抢购一空。记者询问他的营销诀窍,他轻描淡写地说:“好喝才是真爆款,其他的不过是咸鱼翻身!”
去年春天,他与花店联名推出“打包春天计划”。樱花虾饺搭配郁金香礼盒,年轻女孩们争相购买,抢拍照片。殊不知,这一切竟是蔡澜这位八十岁的老翁策划的。他淡然一笑,写下题字:“吃点心,谈恋爱,都是春事。”
---
告别与传承
在铜锣湾的“蔡澜越南粉”店里,一名小伙子咬开牛肉丸,热汤喷溅,烫得舌头生痛。邻座的阿婆看着他,笑骂道:“后生仔急什么?蔡生说要慢慢叹!”墙上的电视正在重播《今夜不设防》,年轻时的蔡澜举杯对着黄霑、倪匡喊道:“饮胜!醉饱高眠真事业!”
酒店的窗边,轮椅上的老人再次望向维港的晚霞,喃喃自语:“叫厨房…留碗云吞等我……”这一句话随风飘散,正如他常说的:“吃完这顿,下顿更好。”
金庸当年在《明报》为蔡澜题词:“琴棋书画金贝街,酒色财气,什么都懂。”时光流转,四大才子早已各自曲终人散,但香江明月依旧挂在天际,茶餐厅里,年轻人拿着奶茶,翻阅《死前必吃清单》,用筷子在云吞面汤里划出属于自己的江湖。
发布于:福建省股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